路徑 : 大明宗師開示錄
問: |
何謂修行?
|
|
答: |
師曰。時下學佛者談修行。有標榜深入經藏。念佛。禪坐。參禪。持咒等。甚至不諱言修行必須打坐。拼生死關。方能了脫生死。此說只是見樹不見林。以偏蓋全。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。搬柴運水是修行。誦經念佛是修行。讀書寫字是修行。吃飯睡覺也是修行。一舉一動皆是修行。盡其職素其位亦是。是故二六時中皆是修行。有坐禪者。時間一到放下所有事務趕緊打坐。一日不坐便覺渾身不自在。坐時正襟。此輩人稱之能修得禪定。不坐時面對六塵又如何?打坐之人了了分明。六祖云。離世覓菩提。猶如求兔角。可知修行不著任何形式。若有。仍是有為法。修行應由六根下工夫。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受之六塵。能轉識成智者。隨遇而安。即是自在解脫。換言之。何謂修行?學做人。修正個人行為。人人本具之佛性圓圓陀陀潔淨無染。何須修?需修正的是眾生自無始劫來染著之無明。其數無量。此為凡習需革除之。習氣毛病是後天養成。古德有云:「漸除凡習。漸顯聖德。如風激動大海。不能現像。風若頓息則波浪漸停。影像漸顯也。」故修行一語。非是高談闊論。亦非抽象不著邊際。道既在日常生活中。修行亦當由生活中著手才是。 ◎六祖壇經之千古公案。風吹旛動。一僧曰風動。一僧曰旛動。議論不已。惠能進曰。不是風動。不是旛動。仁者心動。有居士請師開示。六祖之意為何? 師曰。此公案當機者皆已涅槃。此公案後人所解。其義僅是臆測之詞。未必達六祖本意。後人無數之註解。多數皆言道。仁者是汝心動。若心不動。風不動。旛亦不動。作此解實牽強也。何故?因物質現象界。吾人親眼所見。風吹旛動。風也吹。旛也動。如何能強說風不吹?旛不動?弘法者若教人。只要你心不動就好。自然風不吹。旛不動。此語難令人信服。為何?吾舉一真實案例說明之。曾有一行人。親近某密宗法師。一日與我結緣。言談中直誇其師法力無邊。德行高深。以魚肉裹腹。一持咒。悉皆化為素食。並告之門下。只要眾人心無所執。自然不著本人是食葷或食素。門下弟子讚嘆不已。當下吾告之曰。汝之師父既有如此無邊之法力。況德行高超。請別駕購買農藥一瓶。請師喝下。請他慈悲將農藥化為甘露如何?眾無言以對。末法時際。萬教齊發。裝模作樣。各各謂證果。引領糊塗眾。直往地獄走。更有自稱活佛者。相似之言。曰所食畜類之靈性。手稍比劃。便已將其靈性超度。果真如此?非也!靈性超度何人見之。超度至何處?食者之腹中而已。諸位今日有緣來此。須以妙智慧審思,勿聽信讒言。 風吹旛動之公案。依本人淺見。風與旛二者皆是因緣。無風僅有旛。則旛不動。有風無旛。則不知風吹。是故若「唯一」。則無對待因緣。舉例言之。若世上筆僅一枝。此即唯一。則不知此筆是長是短。若有另外之筆出現。吾人便能分辨其長短好壞。現象界便是有此對待。因為有二。非是惟一。有二便是分別對待。此公案風吹旛動即是現象界有二之因緣對立。是因緣假合而成。有生滅幻化。六祖向二位諍論僧人進言曰。「仁者心動」。說明眾生心常隨境轉。喜怒哀樂交加。不順己意便妄加諍論。殊不知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合和。是生滅法。一切現象之感受。唯有真正回歸「惟一」無對待之清淨。才能逍遙自在。若弘法者教聽聞者。只要汝心不動即可。此語絕不是究竟。亦非弘法所應言。有一段禪語至為貼切。曰。「見山是山見海是海。見山非山見海非海。最終見山還是山。見海還是海」。其理甚明。倘若見山逢人硬說不是山是海。或教他人汝心不動。見山即是見海。此理如何取信於他?旁人視之愚痴。 ◎金剛經云。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不可得。又言不可著四相。如何能掃三心除四相? 師曰。問時下之人學佛目的何在?有求生西方淨土。欲成佛。欲了脫生死超三界者。學佛者首重信願行三資糧。由信生願。由願起行。三者不可缺。有謂「無願不成佛」。眾生欲成佛道必有善願。雖是善願仍不可執。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。是佛陀慈悲恐眾生執著所為。執念過去現今所為一切善惡。算計未來能獲無量福德。有得便有失。若無法如願又該如何?昔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所為眾善有無功德?達摩答曰「無功德」。因梁武帝心執著功德而不忘。心執功德方有善為。欲掃三心必具備正念。清淨無雜染之心念即是。亦是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若能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清淨心不疏離。當下即是自在逍遙快樂。何來過去現在未來之心。三心若存必有所執。有所執必著四相。欲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。尤以我相最難。後三相皆因我相而生。我相既除則餘三相隨之而滅。各位細思量。一切煩惱痛苦是否皆因我而生?若無我便無一切煩惱痛苦。吾等至今仍是一介凡夫。緣一切作為皆以利己為本。遇善緣心生歡喜。遇惡緣痛苦煩惱至。在喜怒哀樂中打轉。皆因不饒他。不肯饒他即是不放過自己。俗諺云。拿石頭壓心肝即是。凡事口口聲聲稱我。念念不忘我。直至眼閉腿蹬還是我。一生計較都是我。我相不除三相便至。學佛者須注意。我相不除。雖精進修持亦難至佛地。如何除卻?以彌勒菩薩之偈可參研。 手把青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一步海闊天空。謙虛為本。不為面子相爭。一斤值幾。與人相諍。返觀自照為要。謙讓他人非是懦弱。反是自己氣度。依彌勒菩薩之偈修。我相必除。我相既除。餘三相焉存? ◎有劉居士參研六祖壇經仍不明三身四智之意。請師開示。 師曰。清淨法身。圓滿報身。千百億化身。即是三身。三身共一體。是諸佛如來示現于世。凡夫眾生與佛同等。各人自性中皆有三身。因眾生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自性清淨生萬法。萬法不離自性。即是清淨法身。見聞不離自性。自性不離見聞緣。直入佛地。圓滿報身是吾人之正知正見。亦是吾等正念。六祖云。念念圓明自見本性。善惡雖殊。本性無二。無二之性名為實性。於實性中不染善惡。此名圓滿報身。凡夫雖有真如實性。真如起用,六根能攝六塵生六識。六識分別好壞善惡美醜一切緣境。若六識失用。無異行屍走肉。六識在於善分別。六識之用在於妙用。六識執著外緣即失善亦失妙用。聖凡之別。前者對境自如如。後者隨境轉。圓滿報身即念念自性現前。是佛之見地。亦名佛念。二六時中念念相繫是佛念。此即心性圓明。必能應眾生之機而說妙法。自能因材施教。達體用一如。內外合一。即名為佛。既是佛。自有千百億化身妙用。雖名有三身。實則僅一身。三身共一體。稱之為佛身。四智者。六祖云「大圓鏡智性清淨。平等性智心無病。妙觀察智見非功。成所作智同圓鏡」。眼耳鼻舌身。此五識共成所作智。第六是意識。獨成妙觀察智。第七識心識。獨成平等性智。第八識含藏識。獨成大圓鏡智。大圓鏡智由第八阿賴耶識所轉。八識為宇宙萬有之本。含藏萬有。使之存而不失。故稱藏識。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。亦名種子識。第八阿賴耶識如鏡照物。無論好壞物物皆顯。物物皆藏。善惡種子藏於中。眾生遇善緣。所含善之種子自然顯現。反之逢惡緣惡之種子亦相應而生。如電腦之記憶體。當事者下何指令。庫存即釋出對應資料。大圓鏡智佛與眾生皆具足。惟凡夫尚末證得。八識能含藏萬有。猶如一座巨大無量之倉庫。大圓鏡智猶如最佳轉換器。六根攝六塵。六塵生六識。凡夫眾生易染著諸境。經大圓鏡智轉換。洞悉一切緣境湛然空寂。皆因緣假合所生本無自性。大圓鏡智能洞照一切令六根離諸塵染。是謂轉境。又名轉識成智。回復清淨本性。是故八識庫存種子必隨之清淨。第七識又名傳送識。由六識所生種種執著分別。經由第七識如數傳送不假更異。若能以平等性智觀照。面對諸塵不起愛憎。不見他人是非善惡。視諸眾生悉皆平等。以大慈悲之心。應眾生根機隨緣開導。令其證得與佛同等之智。於一切事物皆得自在無礙。無礙便無阻塞。無阻塞萬法通流心無病染。反之則有滯。有滯礙則心生種種分別。一分別即離真道。常以平等性智作前提。不愁八識含藏有污穢。第六識為意識。五根攝受一切諸境。必經意根加以思考成識。意根所生之意識若達清淨是「因」。則五識相對清淨不染著是「果」。如何能令意根清淨。妙觀察智也。因有自性六根方起作用。分別一切好壞善惡美醜等相對事物。又自性本自清淨。雖入諸根境界卻能善分別。雖分別但不起分別想。知一切境界皆屬因緣假合是空。一切由因緣生亦由因緣滅。以妙智慧觀察。安住本心自如如。無須假藉任何有為法始告功成。此乃人人本具。不假外求。 五識共成所作智。凡夫眾生諸根雖具。卻染物著境。遇一緣便著一境。念念相續皆是七情六欲牽纏。聖人之所以成聖。佛所以成佛。凡聖之別在於迷悟之差。聖人念念悉清淨。心性圓明。體用與佛無殊。故可曰圓滿報身。能證得圓滿報身便能隨事應用。應眾生因緣根基差別而施種種妙法。如佛之權巧方便利樂眾生。令一切有情皆入聖域。既能透徹眾生種種因緣。卻不起優劣想。五識所作善惡為「果」 。若以成所作智同圓鏡。如大圓鏡照物。物物皆顯了了分明。卻不令一物染著。以此洞悉。所作皆辦。佛與眾生三身皆具。四智皆足。為化導眾生強說三身四智。三身四智本一體。難能分別說。若聽聞有某甲已證得二身三智。猶如將人色身細部分割難以生存。四智圓滿。三身必具足。三身若具足。是人必已證四智。故六祖偈曰: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者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吾亦有一偈供參研。 三身一體觀自在 四智達用聖人界 平等妙觀成圓智 形形色色證如來 ◎工作中如何得禪定? 師曰。六祖云禪定。外離相為禪。內不亂為定。因此禪定非在靜中求。亦非在動中取。靜中有動。動中有靜。動靜一如。才是真禪定。一心制意。無事不辦。即使是工作中之砌磚抹牆。攀岩走壁。皆能達禪定。工作時專心一意。心無外緣。砌磚抹牆。自然平整。攀岩走壁當安全無虞。此即工作中之禪定。 六祖開示。外離相為禪。外如何離一切相。所有相皆由六根起。無六根便無一切相。惟眾生六根具足應如何離相?前已多方論說。簡要言之。以一之精神為依歸。具足平等心。直心。事來則應。事去則空。上述工夫純熟。則外離相必內不亂。面對一切諸緣境。自能瀟灑自在。 ◎學佛者初發心易發。恆常心難持。何以如此?甚有出家人。中輟者比比皆是。雖叢林常住。難以合群。故避塵世獨居自了。何以如此? 師曰。出家人或在家居士。初學佛者。發心虔誠。道心堅固與佛無異。日復一日。道心道志漸退。何故?被境轉。叢林僧眾及伽藍護法。來自不同家庭背景。生長環境不一。人格養成自然參差。叢林無曲樹。為何?樹之旁枝末葉如同人之習性。你有他有。相互排擠琢磨。自然往上成長。叢林道場亦如是。有人之處必生是非。同修相處必定產生對待。有對待便有考驗。時而音聲。時而行為。各人累生世所造之無明種子仍深植八識田中。如電腦記憶體儲存資料。因緣成熟。庫存資料自然輸出。八識田中無明種子因此萌芽。人不明其理。所有對待皆是無明。能忍辱者。藉此機緣無明除盡。庫存資料從此刪除。再遇緣。無明不再起。如此即是精進。德行漸增。若無法承當。不但原有無明不除。反增長無明。煩惱痛苦日增。終不能適應環境。只有選擇遠離。遠離者反自圓其說。言:「在家亦可修。一人亦可修成正果。一人所居處所亦是道場。他處仍可修行。非此處不可」。此言差矣。殊不知叢林修行有其殊勝。叢林道場所辦各項利生法會。係聚集常住僧眾及十方信眾發心。其功德力廣大不可思議。非是一人之力可比。若言任何道場皆可修行。乍聽似有理。但於此環境所遭遇之種種對待緣境。若無事來則應事去則空之自在。則無明種子未除。逃避更換新環境。當同樣之因緣再遇時。又該如何?難道再換道場?再度選擇逃避?一味如此。同流水破布。漂到那兒。卡到那兒。永無歸依處。此等出家。只是流水僧而已!真正修行人。不論遭遇順逆之境皆應面對。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此處能自在。他處亦能。此地不能。即使更換千百環境。仍無法得解脫。福報深厚者。方能常住於叢林共修應珍惜。若不藉相互琢磨之機。去除累劫無明染著之習性。更待何時?勿謂一人仍可修行。獨居茅棚或精舍中。自無旁人之言語觸刺。表面上自如如。實則未然。應知蓮花必定淤泥生。欲修正果必不離世間。欲行菩薩道饒益有情。更應接近眾生。時聞居士親近常住。日久。無預期感應大失所望。作此想者應斷此念。昔日世尊菩提樹下證悟。說法四十九載利人天。終仍表示無所得。無說法。亦無一眾生可度。一代偉人如此。何況凡夫眾生。若念佛拜佛只求感應。則心中有妄。應知真修實煉者。無所得便是真得。無味才是真味。俗諺云。人到無求品自高。有得便有失。無得便無失。眾等請細思量。 ◎聖經所載信「我」者得永生。釋迦如來出生時雙手各指天地曰。天上天下唯「我」獨尊。相傳太上道祖與釋迦佛出生亦是同等話語。均言天上天下唯「我」獨尊。三者所指之「我」其意為何? 師曰。三教聖人不約而同指此「我」最尊最上。門下弟子不解其意。自認所信仰者為最尊。唯有依止該教門之教主方能得救。貶低他教信仰之殊勝。此景於末法尤甚。不深入探討聖人所言何指。僅於文詞上論高低。實有損聖人顏面。三教開教祖師能應化人間佈道。成一代聖人。必是累生世修持而來。萬德莊嚴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起。所言必斷絕對待。豈有自稱本身最高最無上?若謂唯有信我方能得解脫之辭。此乃凡夫見地。非聖人意旨。設三教聖人有此凡夫之見。爾等如何成佛成聖?無論是信「我」者得永生。抑或天上天下唯「我」獨尊。所指之我為「真我」。何謂真我?係人人本具之佛性。亦名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之菩提自性。故這箇「我」。非獨指耶穌釋迦如來道祖。亦非你我他任何人。聖人之言不虛。信我者得永生。任何人若能依止清淨自性。言行皆是清淨。二六時中平等心直心分秒不疏離。無任何人我分別對待。能信受奉行者。與佛同體。量等虛空。必得永生。世間萬物何者獨尊。唯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自性堪稱。一名本來真面目。聖人所說名相或有不同。其理無差。惟凡夫眾生私心用事。不解聖人之意。妄加宣揚誤導後學。致使聖教難以發揚。產生宗教門戶之見。實眾生之過。方才所言。人人言行能以佛性之清淨示現。何愁不往生天國?何愁不生極樂淨土?何愁不得永生? ◎師受邀往台南寺南天府弘法。有陳姓女居士問曰。參加互助會。不料會錢遭有心人惡性倒閉。心有不甘。近年學佛學道。雖知因果定律實不可違。如何才能突破因果?請師開示。 師曰。汝之遭遇。在座者定感同身受。今既已親近佛道。再論因果必能契理。本國境內居民二三千萬。參加互助會何以別人不選偏信於他。終避不開被倒會命運。探究原由。唯有因果二字可解。信與不信皆在因果定律中。應是過去生中與倒會者結下惡緣方有此報。於過去世角色對調。汝是倒會之人。此語雖不中心聽卻是實言。有此認知便明暸今生僅是償還所欠。勿須怨天尤人。能甘願承受不起憎恨。則因果至此已斷。若瞋心不息。無明種子永埋八識田中。來世再逢重蹈覆轍。冤冤相報無有盡期。金剛經明載。昔日世尊末成佛時為忍辱仙人。遭歌利王割截身體。不起瞋心。不著四相。佛陀是人卻能忍辱。末法眾生亦是人更應學習。生命寶貴無與倫比。佛陀不以為意尚可拋。何況汝所失者。只是身外之物而已。放下吧!原諒他人即是原諒自已。當下汝能契合吾所言。未來人生順逆之境汝定能坦然面對。言畢。陳姓居士及與會大眾雙手合十感恩師之開示。眾等皆法喜充滿。 |
|
 |
|